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体育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首页 | 中心概况 | 研究特色 | 平台建设 | 研究动态 | 管理文件 | 智库动态 | 全民健身政策模拟实验室 | 发展动态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智库动态>>专家观点>>正文
 
任海------体健融合,打造活力中国
2018-11-04 18:25   审核人: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了国民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营养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身体活动正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其退出的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有研究提出,中国人体力活动量从1991到2009年下降了45%,如果这个趋势不加以遏制的话,到2030,会下降51%。

一、“坐姿生活方式”正在席卷全国,民众身体活动缺乏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了国民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营养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身体活动正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其退出的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有研究提出,中国人体力活动量从1991到2009年下降了45%,如果这个趋势不加以遏制的话,到2030,会下降51%

“坐姿生活方式”涉及到的人口规模之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历史前所未有,带来的健康问题也前所未有。生活方式为基本诱因的慢性病,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传统医疗手段效用锐减,社会用于医疗的成本骤增。201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得出,我们有2.9心血管病患者。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糖尿病报告》得出,截至2014年中国约有1.1亿名糖尿病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1/10,预计将在2040年增至1.5亿人。现在中国每年投入糖尿病中的费用近1734亿人民币(250亿美元),占医疗总支出的13%。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提出,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第四位危险因素。鉴于身体活动对于公众健康的重要性,该文件对5-17岁、18-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提出相应的身体活动的频度、时间、强度、形式和总量及其与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5-17岁儿童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18-64岁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有氧活动应该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65岁及以上老人:应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有氧活动应该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

二、“健康中国”的核心——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的核心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健康了,国家就健康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这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讲的一段话。健康生活方式有很多,包括起居有节、营养合理、身体活动、无不良嗜好……,其中身体活动是核心。身体活动充分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社会、经济、环境都有益处。身体活动充分的生活方式能使个体实现身、心、群全面健康,还有助于营造和谐社会,降低医疗费用,也可以说是一种低碳生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还提到“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这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将全体国民纳入健康中国的工作范围。医疗是保生存的,保证人正常的生命状态;体育重发展,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生命质量、开拓生活范围等。随着针对慢病成因的“健康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 of health)开始取代传统的“健康的医疗模式”(medical model of health),体育与医疗的界限日趋模糊,呈现为鲜明的融合趋势。体、医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医疗(医学)对体育具有指导和兜底的作用。一是医学具有关于人体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为体育手段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二是当体育介入不当,导致生命状态出现偏差时,医疗能够修复补救。另一方面,体育是慢病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另外体育活动还是一个广谱的“疫苗”,它不止防一种病。

三、“体医结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健康中国”不是“保健中国”,更不是“医疗中国”。“健康中国”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促进全体国民身体和谐发展,充分释放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健康中国”要构建的是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健康中国”要求体育和医疗突破旧有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围绕着全周期覆盖和全人群覆盖,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以应对今天中国社会极具挑战的健康问题。体、医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目前的体育和医疗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才能满足构建“活力中国”的需要。

第一个问题,体、医理论需要各自创新并实现两者融合。一是既有体育理论的不足。竞技体育是以精英服务、精英导向的,而群众体育是以生物学为主的,没有把人的全面健康放入其中。二是既有医疗理论的不足,存在以急病模式应对慢病问题。

第二个问题,青少儿—成年—老年阶段的健康过渡与转换。少年儿童时期的体育参与,被视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不仅影响到人们成年期的健康,而且具有深远的代际影响。如果错过前十年,以后就不易养成体育习惯,所以儿童时期一定要养成好的体育习惯。

第三个问题,体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体育培养和完善生活中的身体技能。如英国卫生部2009年提出的“为生活而改变”(Change4Life),口号是“吃好、多动,久生”。将体育融入生活,构建积极生活方式。为生活而骑车、为生活而早餐、为生活而跳舞、为生活而游泳、为生活而游戏、为生活而步行。

 第四个问题,弱势群体的健康促进。当今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弱势群体,如老、妇、残、少数族裔、移民、失业人群等,因社会及自身诸多原因,呈现出较多的健康问题,如肥胖、酗酒、吸毒、行为失范等。这些群体的健康促进是“健康中国”能否做到全人群覆盖的关键所在。

上一条:关信平------全民健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政策发展
下一条:王旭光------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核心的分析
关闭窗口

 

地址: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新城东海道16号 邮编:301617

  电话:23016380 邮箱:tyskzx@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