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全民健身研究智库邀请深圳大学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专家、中国体质学会理事、全运会群众比赛评估组组长、全国跳绳考级委员会首席顾问、深圳市校园体育督察组组长、深圳市全民健身协会秘书长,席翼教授做学术报告“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下的深圳实践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100多名师生参加。
席翼教授从4个方面给同学们展开介绍了深圳中小学学校体育的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一个方面:AI科技下学校课外体育新生态。传统模式下,学校体育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教会”难实现、“勤练”难落实、“常赛”难贯彻以及“奖惩”难兑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传统家庭作业持续性难以维持,大数据缺失的情况仍然存在,学校课外体育亟待新的突破,急需技术线的支持。AI学校体育系统技术原理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手机端或者在学校的运动镜前就可以完成当天的运动量以及体育课后作业,体育教师在后台可通过实时上传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动态情况。实现了A1校园自主运动系统、 AI体育家庭作业系统、AI校园赛事系统、AI运动能力评测系统的统一,解决了“教会”、“勤练”、“常赛”、“奖惩”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个方面:“2+1”趋势下学校运动技能评价制度构建与实践。这一方面主要是围绕“段位制”这一关键词展开的。首先席教授描述了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等级制度发展的现状,并对大众体育运动建立等级制度的意义进行了讲解,指出“段位制”颠覆了传统等级体系,由于其不依赖于比赛,在时间、地点、随意性、非竞赛性、考级成本等诸因素上,与大众健身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吻合,故普适性高、覆盖面大、接受度强。目前“段位制”分为9级,已经研制出约18项体育运动的评级标准。最后席教授讲解了评级标准编制的步骤:1.评价结构2.确定指标体系3.综合评价4.回带检验。着重强调了回带检验在整个评级标准中得重要性。
第三个方面: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之下的理论实践。席教授指出我国已经有40年的体质健康评价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在未来继续使用,这种意义在于①完善了体质健康发展评价体系,②为学校体育事业、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③激励了群众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最后④通过健康评价体系来预测人未来的体质健康水平。目前,已经出台的深圳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变量:体质健康基础、体力活动参与和体育锻炼保障。通过使用健康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弊端、学生体质健康的长期变化发展情况,并且为学校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第四个方面:一、二线城市学校体育场地拓展与利用的探索“上天入地”与“双重权利计划”。席教授指出,《全民健身纲要》有九大工程,第一大工程就是要解决“全民健身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是场馆问题,这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一线、二线城市问题尤为突出。接下来席教授通过对深圳市南山区的案例来给我们展示了一线城市是如何规划与解决的。实现的路径从4个方面来入手: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提升工程、小区零星体育场地设施、屋顶笼式运动场地建设、社区公园体育元素提升工程。通过调查发现,在屋顶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是可采取的行为,各单位可采用单位自建自用、完全的政府资助、企业自建自用三种办法来解决体育场馆不足得问题。而解决燃眉之急最大的因素就是学校体育场地。席教授表示学校体育场地是解决全民健身场地问题的关键,其场地设施占整个社会体育用地的67%。通过采用下挖和叠建的方式来扩大体育场地的面积和利用率是不二之选。涉及对象包括:新改建的学校、改建困难的学校,周边社区体育场地缺乏的学校以及“十四五”改扩建计划外的学校。于此同时,席教授指出还要考虑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建筑因素,引入由第三方来管理的方式实现白天学校使用晚上群众使用的双重权力。通过这“一上天入地”与“双重权利计划”的实现,“风雨场地”与群众锻炼场地难得问题迎刃而解。
近四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席教授给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深圳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实践探索,体现了研究者的素养,与此同时,席教授不断向学生互动,在场的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困惑,气氛热烈。通过讲座,同学们不仅拓展了视野,增长了专业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习了如何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到实践当中,提升了积极投身体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意识和责任感。